鹏鼎控股:从无到有,问鼎全球PCB行业
在折叠手机、智能眼镜、AI服务器等前沿科技产品的背后,鹏鼎控股的身影无处不在。作为全球最大的PCB(印制电路板)生产企业,鹏鼎控股用25年的专注与创新,书写了一段从深圳出发,走向世界的辉煌成长史。
创新驱动,712倍增长的奇迹 鹏鼎控股的前身——富葵精密组件(深圳)有限公司,于1999年在深圳成立。当时,公司规模尚小,租用的厂房简陋,甚至没有自己的无尘车间。然而,仅仅二十多年后,鹏鼎控股的年营收从最初的0.4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20.66亿元,增长了712倍。这一飞跃式的增长背后,离不开公司对创新的执着追求。
“怎么才能做成世界第一?”2005年,时任董事长沈庆芳提出了这一问题,并以此为起点,为公司规划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径。他深知,只有掌握核心技术,与全球一流客户建立长期合作,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因此,鹏鼎控股坚定地将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之中,而非短期收益更高的项目。
据公司副总经理周红介绍,鹏鼎控股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5%左右,2023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已达17.14亿元。正是这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,使得鹏鼎控股在HDI板、软硬结合板、SLP类载板、RPCB硬板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,产品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子、消费电子、AI服务器和汽车电子等行业。
精工细作,一块PCB的“5公里”之旅 走进鹏鼎控股深圳宝安区A1工厂,生产线上的每一道工序都展现着极致的“精密”与“智能”。据厂长古松介绍,生产一块柔性线路板需要历经86道工序,物流运输距离达5公里,整个过程耗时约18天。如果任何一道工序出现偏差,整块板子都可能报废。
精密不仅体现在流程上,也藏在产品的每一个细节中。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,一块正在加工的PCB板上密布着无数个微小的孔——一块板子上可容纳多达10万个孔,单位面积孔数越多,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就越高,功能性也更强。
为了达到这一高精度加工水平,鹏鼎控股自主研发并应用了UV镭射钻孔技术,能够加工最小直径仅25μm(约为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)的孔。此外,公司通过单机自动化升级为模组化自动化,使得一个滑轨和机械手臂可以同时操控六台镭射机,大幅提升生产效率。
在自动化生产方面,鹏鼎控股自主设计了一款“蜘蛛手”自动收放料设备。它具备精确的视觉识别能力,能精准取放PCB板,突破了传统自动化设备的局限性。曾经,工人们每天需弯腰3000次进行印刷作业,而现在,鹏鼎控股通过自动化印刷装置,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,改善了员工的工作环境。
截至2023年6月30日,公司已获得1355项国内外授权专利,研发团队规模超过6000人,占员工总数的14%。这种不断精进的技术实力,奠定了鹏鼎控股在全球PCB行业的领先地位。
企业责任:不做“晚上睡不着的事” 作为全球PCB行业的龙头企业,鹏鼎控股不仅关注业绩增长,更强调企业责任。在沈庆芳的经营理念中,企业应当成为一家“受员工爱戴、客户满意、股东信任、社会尊重”的公司,而不是只追求短期利润的企业。
“不做晚上睡不着的事。”这是沈庆芳始终坚持的原则。在鹏鼎控股,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,更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。例如,在生产车间里,所有机械钻孔设备都配备了隔音罩,每台隔音罩的成本高达5.5万元,占设备成本的20%以上。尽管增加了额外的支出,但公司仍然毫不犹豫地全面推广,只为给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。
鹏鼎控股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同样可圈可点。自2006年以来,公司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7亿元,环保三废运行费用达到25亿元。公司严格执行环保标准,确保废气、废水、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达到国家甚至更高的环保要求。
在员工福利方面,公司推行“以人为本”的管理理念,关注员工成长与发展。通过技能培训、职业晋升渠道优化等措施,公司努力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。同时,公司也注重员工的身心健康,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与心理关怀服务,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。
面向未来,迎接AI时代的新挑战 站在2024年的新起点,鹏鼎控股正在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新机遇。公司CEO林益弘表示,AI的发展正在重塑PCB行业,特别是在移动端和算力相关行业,新型PCB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。
为此,鹏鼎控股加快布局,深耕可穿戴设备、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PCB产品研发。此外,公司正在推动智能制造升级,利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,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从1999年一家租用厂房的“小作坊”,到如今全球PCB行业的龙头企业,鹏鼎控股凭借着创新精神、精工制造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一步步走向行业巅峰。面对未来,公司仍将秉持初心,不断追求卓越,在全球电子产业的浪潮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