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地理自然
太阳
- 恒星
- 氢气和氦气构成
- 密度小且为地球的1/4
- 肉眼可见的是太阳的大气层(里到外)
结构 | 观测 | 活动 | 影响 |
---|---|---|---|
光球层 | 黑子 | 肉眼可见 | 太阳活动强烈 |
色球层 | 耀斑 | 望远镜 | 扰动电力层、影响无线电波 |
日冕层 | 太阳风暴 | 日冕仪 | 磁暴、极光、自然灾害 |
大气
- 从地表开始分为五层:对流层、平流层、中间层、热成层、逸散层。
温度带
- 热带
- 亚热带
- 温暖带
- 中温带
- 寒温带
- 高原气候区
太阳辐射和大气
- 吸收作用:臭氧会吸收紫外线,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。
- 反射作用:会被云层和尘埃反射,所以白天云多气温不会太高。
- 散射作用:空气分子或者尘埃散射蓝、紫光,所以晴朗天空为蔚蓝色。
地壳构成
- 含量最多的是氧约占 50%。
- 其次是硅约占 25%。
- 总共 90 多种,其中氧、硅、铝、铁、钙、钠、钾、镁 8种占 97.13%。
地壳运动
- 能源内力作用:来自地球内部,放射性元素衰变、地壳运动、岩浆活动、变质作用。
- 能源外力作用:来自地球外部,主要是太阳辐射,其次是重力能。
- 水平运动:岩层位移和弯曲常常形成巨大的皱褶山脉。
- 升降运动:垂直地面升起或降落,引起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。
地震
名称 | 别名 | 速度 | 表现 | 破坏性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纵波 | 推进波、P波 | 第一个到达震中 | 地面发生上下振动 | 破坏性较弱 |
横波 | 剪切波、S波 | 第二个到达震中 | 地面发生前后、左右抖动 | 破坏性较强 |
面波 | 混合波、L波 | 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混合 | 波长大、振幅强,只能沿地表面传播 | 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|
地震带
- 海岭地震带。
- 地中海-喜马拉雅地震带。
- 环太平洋地震带(最多、最集中)。